德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经济,还是综合国力。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独特,对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教育几乎完全区别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极具特色,家庭的环境教育,父母的新颖的教育理念,*园的教育都为*的成长创造了必要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的身心发展很有启发性,创造性。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他们也能找出*闪光的一面。德国人认为,*是一个人,但他需要时间去发展成为一个人。*是一个历史的人,他总是出生在某个空间、社会的某个阶层以及某个时代背景,他还面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历史,*是生活在一个与他互动的社会空间。他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以及乡土文化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强调*生活在一个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海水、太阳、石子、树林、沙子等等都是他所要探索和利用的。
*教育是人成长的*步,这一步能否走好与人的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德国人认为,*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德国宝宝远离玩具枪炮,善良待人。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法兰克福有一个*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享有人的尊严。*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建议邀请此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2、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3、唾弃暴力
对*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和园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十分注意引导*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难保是否能成为和平人士。